蹀躞带是隋唐时期出现的一种功能型腰带,简称蹀躞,束于腰间的革带或玉带上,其形制大抵由带鞓,带銙、带头及带尾等组成。蹀躞带是在唐昭陵陪葬墓壁画中出现较为普遍的唐人服饰佩饰。
段简璧墓《三仕女图》中除后面两位仕女着漂亮讲究的女装外,最前一位仕女着男装、柳眉、凤眼、朱点唇,目光清澈、面若桃花,头戴黑色幞头帽,身穿白色圆领窄袖长袍,下穿红、绿相间条纹波斯裤,裤边饰红、绿色晕染团花,足蹬黑色长筒靴,腰束黑色革带,革带上佩戴蹀躞带一根,蹀躞带上挂物件的小环描画明显并十分细致。
燕妃墓壁画《拱手男装女侍图》里所绘女子头戴黑色硬角幞头帽,身穿鹅黄色圆领窄袖长袍,下着黑、青相间条纹波斯裤,足蹬黑色如意履,腰束黑色革带,革带上佩戴蹀躞带五根,且蹀躞带显得长而略粗。
元寿墓壁画《摆袖给使图》中,一老年给使瘦骨嶙峋,两颊深陷,下颚前伸,屈膝弯腰,一脸谄媚之相,身穿青色圆领窄袖袍,足蹬黑尖靴,腰束黑色革带,革带之上束五根蹀躞带。
蹀躞带本为胡制,最初可能是源自古代中亚地区的粟特骑士,他们经常骑马打仗,这种腰带相对于他们而言非常实用。粟特人在腰带间制作有带环,用作佩挂各种随身应用的物件,非常适用于马上用。后来还在革带上用金玉杂宝等作为装饰,使之成为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所喜爱的带饰。战国时期,赵国君王赵武灵王推广胡服骑射,当时人们觉得胡人的腰带很有特色,遂引入中原地区,汉人又在腰带上附加了许多小环或小钩,更加方便将小物件随身携带。当时的腰带使用带钩加以束缚,带钩以铜或镶金制成,腰带又以皮革制成,这种带式腰带对后来蹀躞带的演变起了很大的作用。《梦溪笔谈》对此作了详细的叙述:“中国衣冠,自北齐以来,乃全用胡服。窄袖绯绿,短衣长靿靴,有蹀躞带,皆胡服也……带衣所垂蹀躞,盖欲佩带弓剑、帉帨、算囊、刀砺之类。”
到魏晋时,蹀躞带由北方胡人骑士传入中原,最初的装饰部位主要在腹前正中腰带两端的连接处,其主要是带钩,既有玉质带钩,也有铜质带钩;南北朝以后演变为革带上只缀方形带銙的玉带;北周时期蹀躞带亦十分流行;隋时蹀躞玉带被定制为官制专用,并一直沿用到北宋年间。唐代,蹀躞带曾一度被定为文武官员必配之物,用以悬挂算袋、刀子、砺石、契苾真、哕厥、针筒、火石袋等七件物品,俗称“蹀躞七事”。唐代朝廷曾有定制,规定有“大带制度”,以带上的装饰品质地和数量来区别官品权位。开元以后,朝廷又有了新的规定,一般官吏不再佩挂蹀躞带。但在民间,特别在妇女中间,佩戴蹀躞带却更为流行,尤其是唐代女子流行着男装,她们大多身着男装并在腰间佩挂蹀躞带,此时的蹀躞带省去了原来的“七事”,其形制改成了狭窄的皮条。后来,蹀躞带的收纳功能也逐渐消失了,纯粹成为女子一种装饰性的佩饰。
唐代,蹀躞带除实用、装饰之外,在官服中代表不同的等级,如三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用玉带,是最高等级。蹀躞带上装饰的质料和数目的多少,表示主人身份的高低。如《新唐书·舆服志》记载蹀躞带等级:一至二品用金銙,三至六品用犀角銙;七至九品用银銙。以后又规定一至三品用金玉带銙,共十三枚;四品用金带銙;十一枚;五品用金带銙,十枚;六至七品用银銙,九枚;流外官及庶民用铜铁銙,不得超过七枚。
盛唐时期,上至皇室宫廷,下至普通达官贵胄,均以配戴玉带为荣,从玉带的底色上还能将其官阶大小体现出来,据两唐书记载,最高等级的玉带底色为紫色,整条玉带由十三块组成,等等。
昭陵唐墓壁画中所展现的蹀躞带形象,无疑是一千三百多年前唐人佩戴蹀躞带的情景再现。由此,我们可知,除男子佩戴蹀躞带外,女子身着男装时,腰间也佩蹀躞带,已成为当时妙龄女子追求的一种流行与时尚,同时也是当时社会流行的一种普遍现象,蹀躞带无疑也更受唐代女性的青睐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